我曾經介紹過GIMP來完成疊圖的工作,事實上,GIMP能做到的事情非常非常多,聽說photoshop能做到的,GIMP也可以做到87%,但我沒有錢,更不想要去下載所謂的快樂版,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好用又能代替photoshop的軟體。只可惜,台灣比較少人會用GIMP來當作修圖的主要工具,我想一方面是因為網路上教學的文章相較於其他軟體,是少的可憐;另一方面,photoshop的名聲本生就比較響亮。
剛好前一陣子看了一些文章以及書,覺得也可以記錄下來我自己的學習歷程,一方面可以事後複習,也可以多讓一些人來使用這套強大又免費的修圖軟體。至於其他聽說也很強大的繪圖軟體,像是Painter、Krita Desktop等等,因為我自己還沒有接觸過,也許有機會可以再來玩玩看吧。
官方載點:https://www.gimp.org/downloads/
GIMP聽說發佈了滿久,最初是在Linux上面開始運行,不過現在也可以在Windows甚至是Max OS上面來執行。好吧,講這麼多,下載以及安裝的部分,這個應該就沒有什麼問題,GIMP也不會在安裝過程中,偷偷給你加料,所以完全不需要擔心。因為當初就是要用來替代photoshop,所以很多photoshop的外掛,像是比刷等等,都可以在GIMP上面使用。

但比較麻煩的是,GIMP每更新一次,他的介面就會有些許的改動,有些是位置的變化,也有些甚至是翻譯的更改,因為這些零零總總的更動,所以導致有時候在網路上看到的教學,會找不到該在哪邊調整,我這邊使用的是2.8.16版。

我不確定photoshop的介面是如何,但以我自己有用過photoimpact以及photocap的經驗來看,GIMP介面確實是比較不同。整個介面分為三大區域,從左至右分別是工具箱、編輯以及預覽介面、面板視窗,也可以自己調整位置。前面兩者都很好理解,而後者比較雜,包含了比刷以及圖層這些東西,尤其是圖層,讓我苦惱了好一陣子,有可能是因為我之前都沒有好好的去理解圖層真正的意涵吧。
比較簡單的方式來理解就是,我們看到的一張照片,是最終的產物,當我們在創造新圖片時,我們就給了他大小的限制,例如800*600……之類的。當我們建立好新圖片後,圖層就像是投影片一樣,把這投影片投向在我們剛剛的圖片上,就會顯現出我們的樣子,當我們給的圖層愈多,整個圖片就會愈來愈精美(當然也有可能愈來愈可怕)。
我比較習慣的開啟方式是直接將照片拉到GIMP的編輯以及預覽介面,當然也可以使用檔案→開啟的方式。
最簡單的功能像是在加入文字這種事情一定是做的到的,不過Liumang我在這邊其實也是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才注意到一件事情,如果照片本身的畫素愈高,則字體的px也會相對的要放大,才能看的到,要不然向我一開始設定12 px,根本什麼都看不到,一直到了120 px才能看比較清楚。
當然了,比較進階的功能,像是讓圖片看起來有素描的效果,也是做的到的,只不過這個就需要點功夫,我當初也花了好久一段時間,才終於弄出來,一方面也得感謝網路上還是有人教學。
總而言之,我也得繼續不斷的學習,才能成為一位比較懂得完GIMP的業餘玩家(要對的起業餘兩個字才行啊@@)也希望藉由不斷的學習,也可以一直繼續發教學文,如果大家有什麼建議,也可以告知一下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