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Linux Mint】初嘗Linux Mint作為休閒用的作業系統

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【Linux Mint】初嘗Linux Mint作為休閒用的作業系統

這篇沒有打算要做教學,只是來分享我的想法罷了。首先,我還是認為如果電腦有玩遊戲等等很多用途的,換成Linux會非常痛苦,不過我這個人就是m吧!

我買的第一台筆電裡面並沒有安裝微軟作業系統,而是Ubuntu 14.04 LTS,很可惜的是他的壽命只有兩三個小時,就被我Format掉重新安裝了Windows 8,這就是我第一次和Linux相遇的故事,短暫而淒美。在服替代役的時候,閒暇之時就做了一個Live CD來重新玩玩看linux,不過此時選擇的倒不是Ubuntu,而是選擇了另一個Linux 發行版,且也是基於Ubuntu而修改出來,那就是Linux Mint

今年六月的時候,我有個大膽的想法,就是將我的筆電和桌電全部換成Linux Mint。我得先來抱怨一下:『Linux Distribution』這個專有名詞。一開始接觸到Linux時,對這個詞彙很不了解,即使到現在我也不敢確定我到底有沒有真的弄懂。我的理解是一般所謂的Linux其實正確來說是指他的核心,也就是Linux Kernel,這個東西是負責和硬體溝通,但光是這樣實在是很難讓一般人使用,所以有很多公司、社群等等在此核心為基礎加上了很多東西,像是各種軟體或工具、套件管理器、圖形化界面、各種桌面環境……等等,把這些東西全部加起來就會是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Linux Distribution

所以如果搜尋Linux這個系統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樣貌,這是因為市場上有三百多種Linux Distribution,但不論他們怎麼變化,他們的核心都是Linux(當然版本可能會有新有舊),因為套件管理的不同,所以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大族群:以Debian為首的dkpg以及以Red Hat為首的rpm,族群。前者包含了目前最多人使用的Ubuntu、Linux Mint……,後者則是有Fedora、CentOS、SuSE……當然還有不屬於在這兩大族群的distro像是Arch Linux、Manjaro、Gentoo。

▲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剛好要從19.1升級到19.2版,終端機算是Linux的特色吧,藉由文字的指令來進行操作。

Linux Mint相較于其他的發行版,從安裝開始就有著友善的圖形界面,只要有安裝過Windows或是mac OS的人,應該都不會覺得太困難,不用打任何指令,就可以一鍵到底安裝完成。對於初次使用Linux的人來說(包含我在內)我覺得是非常適合的。講是這麼講,但實際安裝的時候其實還是遇到一些滿討厭的問題,理論上我可以自訂「/」、「/home」、「/swap」等空間大小,但實際上只要我手動設定了,就會安裝失敗,所以最後我乾脆選擇簡單安裝,讓Mint自己調整。

當然如果想要學習到Linux的精華,或許可以朝向ArchLinux甚至是Gentoo這類distro慢慢探索,但還是那句話:Linux是自由的,你可以自己選擇你想要的發行版,因此我選擇了簡單好上手的Linux Mint

Linux Mint安裝完成之後,預設並沒有可以直接敲打注音或是其他的中文輸入法,都要去設定裡面把他安裝或啟用才能正常使用。很不幸的是,在我測試了各種不同的輸入框架,我依舊覺得沒有一款輸入框架可以媲美我在Windows底下鎖使用的輸入法,假設在Windows底下的使用者體驗可以得到90分,那Linux底下我覺得最高只有大概80分而已。

一開始我使用的是HIME這套輸入法,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他有個很詭異的問題,就是Firefox裡面的輸入方塊長按鍵盤的時候會失效,舉例來說就是如果我長按Backspace,它只會刪除第一個字元然後就卡住了,這個問題只有出現在Firefox裡面會出現,但不清楚到底原因是什麼。接下來改用了和HIME同源的輸入法gcin,也許是因為系出同源,所以HIME會遇到的問題在gcin上也會遇到。

接下來也嘗試過iBus,大致上還不錯,不過有時候選字的時候選字方框會消失不見,這點也是有點惱人,最後我使用了對岸的fcitx這套輸入架構。使用上依舊還是有些問題,例如打字時若還沒有按下Enter結束輸入對話框就按下右側的數字鍵,會發生剛剛打的一連串字移到數字後方,這我覺得有點違反邏輯,但也只能盡量修正自己的習慣了。

Linux的資料夾架構和Winodws很不一樣,在Windows底下我們作業系統安裝的硬碟稱為『C:』,如果有分割或是其他硬碟則是其他英文字母代號。Linux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它的架構,很多人說他像是樹木一樣,當我們移動到『/』目錄時,會看到很多不同種的資料夾,有點像是我們到Windows底下的『C:』,但如果我們有其他外加的硬碟或是裝置呢?就有可能會在『/media』或是『/mnt』裡面,一開始不知道這點讓我找尋我的硬碟花了非常多時間。

遊戲的部份基本上我有玩的遊戲都可以在Linux上面執行,有些是可以直接原生在Linux上跑,有些則是要透過wine來跑,當然效能上的確是有些打折,這點也沒辦法,詳細的部份也許之後可以特別開一篇來撰寫。

效能這點我覺得真的是Linux的強項,在之前Win10裡開完機後的記憶體就已經吃掉了2~3 GB,但是如果是改用Mint就大概只要1 GB多而已,非常省資源,當然這點或許在我的桌電上其實優勢不是那麼明顯,因為我桌電有32GB,不過在我的筆電上就顯得相當有優勢,而且同樣是執行Firefox,筆電在win10底下開啟的時候會有明顯lag,但換成是Linux Mint就相當順暢,不確定是Linux底下Firefox寫得比較好還是作業系統真的有差。

很多人說Linux相較於Windows比較安全,這點我是不知道,但能確定的是只要是接觸到涉及更改系統的動作,都會被要求要授權,這裡就像是Windows的UAC,不過在Windows底下只要按下確認即可,可是Linux底下是要有superuser的密碼才能通過驗證,兩者在使用者權限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。所以我是覺得,如果同樣一個人,他什麼都不懂,什麼都給他執行的話,Linux遲早也是會被他玩壞的。

雖然Linux的terminal真的很強,不過我也才剛開始慢慢接觸而已,目前用最多的還是sudo apt-get之類的指令。

不過我倒是不在意這點,因為Linux Mint底下有個超級好用的小工具叫做timeshift,類似Windows的系統還原或是mac OS的時光機,但我覺得他強大的地方在於,就算你無法正常開啟系統,也還是可以利用Live USB來將你備份的系統給還原回來,我不確定其他作業系統能不能做到這點,印象中沒看過Windows這樣使用,頂多就是整機備份來還原。這點算是我滿喜歡的功能,好幾次嘗試不同的driver導致系統崩潰,都是靠他救援回來的。

效能這點我覺得真的是Linux的強項,在之前Win10裡開完機後的記憶體就已經吃掉了2~3 GB,但是如果是改用Mint就大概只要1 GB多而已,非常省資源,當然這點或許在我的桌電上其實優勢不是那麼明顯,因為我桌電有32GB,不過在我的筆電上就顯得相當有優勢,而且同樣是執行Firefox,筆電在win10底下開啟的時候會有明顯lag,但換成是Linux Mint就相當順暢,不確定是Linux底下Firefox寫得比較好還是作業系統真的有差。

自訂的自由度也是完全把Windows按在地上摩擦,不但可以自行設定一切熱鍵的搭配,系統的字型也能照我自己的願望進行修改,這在Windows 10底下基本上很難作到,除非依靠一些特別的軟體,而也之前也聽說過安裝MacType還會有可能導致系統更新時瘋狂失敗,相較之下Linux Mint這點的自由度真的非常棒。

還有個很棒的地方就是Linux Mint的更新機制相較於現在的Win10真的是好太多了,目前Win10大概是每個月會有一次安全性的更新,半年左右則是有一次大更新。Linux Mint因為是基於Ubuntu的分支,所以絕大部分的更新都會被Ubuntu的社團檢視著,不同於Win10的是安全性的更新隨時都會有,不過大更新倒是差不多半年一次。真正讓我覺得很棒的是穩定性好過於Win10太多了,而且更新速度也快,更不需要重新開機(除了更新kernel除外),Win10常常會等到懷疑人生。

最後不得不提的就是Software Manager了,這個東西就像是ios裡的app store或是play store,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軟體,理論上我們在Linux可以透過terminal的方式來安裝我們所需的軟體,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,有圖形化界面還是比硬梆梆的文字界面友善。

以上大概就是我使用Linux Mint後的幾個簡單小想法,之後還會在多寫一些內容。

This Post Has 2 Comments

  1. Connor

    我在裝作業系統時,有勾選安裝nvidia專有軟體驅動程式的選項,而且電腦裡也有識別出我的Nvidia的顯示卡,還有我在Steam遊戲的啟動選項輸入__NV_PRIME_RENDER_OFFLOAD=1 __GLX_VENDOR_LIBRARY_NAME=nvidia %command%,就可以順暢的玩老舊的3D遊戲了,所以我以為驅動程式有安裝好。

    我另外安裝驅動程式後,現在在Nvidia Settings裡,有PRIME Profiles的選項了,我現在是選Performance Mode,還沒試過HEROIC GAMES LAUNCHER的遊戲可不可以使用我的Nvidia的顯示卡。

    我之後是想用AMD的顯示卡,這樣就不用另外安裝驅動程式了。

    目前還有比較困擾的問題,就是有時候新酷音輸入法會突然怪怪的,通常是發生在切換快速的中英文多次後,在切換成新酷音輸入法後,就會打不出中文,不然就是打出奇怪的東西。之後有空再找解決方法。

    回覆:
    輸入法或是輸入框架算是Linux中文使用者另外一個大痛了吧
    我個人目前是使用gcin
    聽說fcitx應該是目前中文輸入界中功能最完善也支援度最高的吧(不論是注音、拼音……等)
    只是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先繼續支持國產的gcin

    酷音只有用過一下子
    忘了什麼原因就捨棄掉了

  2. Connor

    請問你用筆電,有沒有顯示卡設定的問題?我的筆電有Intel的內顯和Nvidia的獨顯,大部分的3D遊戲必須要用獨顯才跑得懂,我確定我有安裝好顯示卡的驅動程式,可是不管怎樣,我都只能使用Intel的顯示卡。

    我透過軟體管理員安裝了Nvidia-settings和Nvidia-prime,但是在Nvidia Setting裡只有Application Profiles和nvidia-settings Configuration這兩個選項。

    我使用畫面下角的程式,NVIDIA Optimus,切換成Nvidia性能模式,我的筆電應該要一直是使用Nvidia的顯示卡才對,但我透過inxi -G這個指令確定,我依然是在用Intel的顯示卡。請問你知道該如何解決嗎?我的作業系統是Linux Mint 21.1,我有找PRIME Render Offload的教學,但還沒找到較易懂,且適合我的作業系統的教學。

    目前對這作業系統除了打遊戲外,都很滿意,我是打算用這台筆電打老遊戲,不過不能用獨顯的話,連老舊的3D遊戲也很多不能玩。我是想以後組一台桌電,用Linux打遊戲,先用這台舊筆電學習如何使用Linux,但是目前看來,要用來打遊戲,真的很麻煩。

    回覆:
    我很久以前有嘗試過在Dell某台筆電灌Mint
    我也是無法切換成Nvidia的顯卡,強制換會直接整個黑螢幕
    當時也還不是很懂,沒有嘗試切換其他tty看問題
    所以後來我就只單純用Intel的內顯

    你有裝nividia的driver嗎?
    剛剛快速的看了一下Mint的論壇
    你可能也要確認筆電Nvidia顯卡版本以及driver版本,有人提到目前Nvidia官方的新driver已經停止支援舊版GPU,所以你的kernel太新可能會不相容。
    很抱歉這部分沒有辦法完全幫到。

    至於未來組桌電的話,我個人是比較偏好AMD的GPU喇
    畢竟在linux地下AMD的driver就挺無腦使用
    但不可否認Nvidia的顯卡效能真的還是猛

進來坐坐,說說最近的事情: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